学院新闻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新闻公告 > 学院新闻 > 正文 >
07
2023.07

作者:

编辑:
彭辉

邹煜:数字基础设施与媒介化治理的创新实践

2023年7月6日下午,邹煜教授为2023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全体学员做了题为“数字基础设施与媒介化治理的创新实践”的专题讲座。邹煜教授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,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。讲座由玉骨遥曾润喜教授主持。

 邹煜教授讲座中


邹煜教授首先围绕数字基础设施进行分享。数字基础设施是能够体现数字经济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,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对物理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两个部分。其涉及网络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社会发展趋势,为人类未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平台和保障。从技术层面来看,数字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互联网、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,以及基于这些数字技术形成的各种数字平台。

 邹煜教授讲座现场


自2009年“计算社会学”这一概念被提出,学界开始讨论如何通过计算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学。如今机器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,体现出数据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积累的重要性,是训练模型的“必需品”。 邹煜教授强调:“数据积累工作、深度数据挖掘工作本身,坚持20年、30年、50年本身就是创新。”在日积月累下,媒体资源数据最终会形成一个历史链条。


邹煜教授结合自己对“健康码”的研究,通过具体的案例分享对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看法。他认为,健康码是新冠疫情期间一种横跨虚实的数字媒介,它参与到城市治理和用户日常生活中。健康码的使用是通信基础设施使用的实践,是一种媒介制度新的范式,已然成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物质工程。


健康码推行过程中的便捷化升级,加深了人们对其的依赖。然而,健康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用户与公共安全之间的矛盾,带来数据歧视、社会歧视等问题。健康码的同步互认与错误,会让用户通过微博等平台进行“微求助”,用户的长期使用促使他们形成了隐私悖论心理,导致用户在精神层面的抵抗。


邹煜教授认为,健康码的规训、弥合成为数字传播的新起点。一方面,在用户高强度、高频率的使用下,健康码已深入用户生活,成为潜意识的选择和形塑用户的实践惯例,由此造成对个人日常习惯的规训;另一方面,它加速弥合数字鸿沟现象,通过设立特殊渠道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。另外,健康码的使用带来“退与变”问题的思考,其生成的数据是销毁还是“再就业”,值得进一步探索。


最后,邹煜教授总结道,健康码在基础设施研究、媒介考古学研究等领域,仍有待于学者们继续探索,进而为未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方向。健康码的推行使用暴露了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,如数字化地域差异大、质量不稳定和自动化程度较低等。同时,用户对健康码的相关讨论是网络空间内参与媒介实践的积极表现,是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连接,促进了媒介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变迁。

 现场学员提问


在交流和讨论环节,邹煜教授就学员们提出的“‘微求助’蕴含的隐形抵抗”“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强制收集”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。

 曾润喜教授总结


曾润喜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,认为邹煜教授所分享的“数字基础设施”“媒介化”是一种创新实践,不同于以往媒体被认为是“工具观念”,它是走向万物皆媒的一种媒介,这种媒介以“人类基本生存刚需”的方式存在,因而相比以往任何时候和任何媒介形态,数字基础设施更需要“技术向善”;同时也引发人们不断追问“技术与人的自由”的关系。人类怎样去适应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,怎么对数字化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和优化,成为当今的重大议题,仍需继续深入研究。

 


文字:李泽源

照片:邵远航、包星宇